小时候的我,非常害羞,见了生人,从来都是先红脸,后说话。遇到熟人,尤其是爱跟我说话的熟人,话匣子就打开了,甚至妙语连珠。一前一后的反差,现在想来都有点不可思议。为什么?也许是妈妈苦心教育的结果。妈妈目不识丁,没有什么文化,传统的教育思想对她感染很深。她固执地认为,女孩子就要有女孩子的样子。笑要不露齿,坐要稳稳当当。不能哈哈大笑,不能像男孩子一样调皮。我胆敢这样一次,就会遭到严厉的呵斥。
我爱看书。可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,文化非常贫瘠,几乎是个不毛之地。我们那个生产队只有我邻居大姐是个高中毕业生,也就是她家里还藏有几本厚厚的书。什么《万山红遍》,《闪闪的红星》,《艳阳天》等。我十分喜欢,爱不释手。可是我的姐姐只允许我在她家里看,不许我带走。我的妈妈那时候非常重视工分,因为那是可以算成粮食的。一个工分就可能是一斤或几斤粮食。所以妈妈不允许我花费太多的时间看这些闲书。我呢,因为喜欢,所以就偷偷摸摸地跑去,一天看上几页,日积月累竟把《闪闪的红星》给看完了。里面的主人公潘冬子是我的榜样,年纪那么小,吃了那么多的苦,最后成了一位大英雄。那是一个需要英雄,大树英雄的时代,潘冬子,雷锋,王杰,杨子荣,都是我心中的偶像,我是他们忠实的粉丝。
书里面有很多我不明白的东西,什么伪军,什么白狗子,什么遭殃军,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,问别人,他们和我知道的一样多。潘冬子的妈妈是个共产党员,个性要强,党性坚强,哪怕被烧死,也不愿意出卖革命同志。他的爸爸,参了军,留下他一个人,跟着一位老爷爷生活,吃尽了人间的苦头。电影《闪闪的红星》,我是看了又看,百看不厌。只要哪里上演,哪怕翻山越岭,也在所不惜。李双江,优美的男中音,把一曲《红星照我去战斗》演绎得荡气回肠,至今难忘。
一本连环画《童年》,我看了好久好久。那是我的荣耀,我在小学二年级期终考试的时候,成绩优秀,幸运地被评为三好学生时奖励给我的。阿廖萨,可怜的阿廖沙,让我记忆犹新,没齿难忘。父亲死了,母亲后来也跟着死了,无奈小小的他只好到外婆家生活。外祖父的苛刻,脾气暴躁,经常狠言厉语对他讲话。外婆温柔善良,非常体贴呵护她的小外孙。在我的记忆里,外婆就是美丽的化身。可怜的阿廖萨,就是爱学习的模范。里面也有我不懂的地方,什么祖父,祖母,外祖父,外祖母,我均不知道是什么意思。没有办法只好问别人,他们也不知道。似懂非懂的我,就一遍一遍地看啊,读啊。就这样,懵懵懂懂的过了一个假期。
那时候我最害怕的就是农活,又脏又累,十分的不愿意干。然而,妈妈好像和我作对似的,非让我干不可。她的功利性很强,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看那么多书干啥,又上不了大学。在她的观念里,不上大学,知识是没有用的。所以我恨她,暗地里专门和她对着干。明的不敢,怕挨打。
大约到五年级左右,四人帮被粉碎了,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,升学又成热门话题。耳边常常听到父亲和母亲说,谁谁家的孩子聪明,考上什么大学了。谁谁家的孩子,因为考上了大学受到什么表彰了,毕业后找到了好的工作等等。那时候我就立志,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学习,考上理想的学校。
后来的我经过努力确实考上了大学。虽然不是我理想中的学校,毕竟也是大学,也只能去上,别无选择。
工作以后,事情多了起来,孩子,家庭,都成了我事业上的羁绊。我也曾挣扎过,抗争过,最后还是妥协了。 沧海桑田。如今的我一无所有。理想,也渐去渐远。年轻时的豪情,荡然无存。剩下的只是哀叹,忧伤。
但我还是不会屈服,我相信命,但我不相信运。
评论